扫一扫 手机服务更方便
游客保障
网站导航
目的地攻略 > 中国 > 湖南 > 益阳 > 益阳旅游指南 > 益阳风俗 旅游攻略推荐
益阳旅游Yiyang
 | 

欢迎您访问益阳!

想去0

去过0

益阳风俗

http://yiyang.cncn.com  2008-12-03  益阳旅游网

伴嫁哭嫁  
    是旧时流行全市农村的一种历史悠久的婚礼习俗,伴嫁、哭嫁,嘉禾县称“坐歌堂”,桂阳县叫“坐花筵”,苏仙区谓“坐花园”。伴嫁唱的歌,嘉禾县叫“伴嫁歌”,桂阳县叫“唱娘娘”。哭嫁唱的歌,嘉禾县叫“哭嫁歌”,汝城县叫“哭喂喂”。名称虽不一致,但内容大体一致,其歌词是出嫁闺女哭诉父母养育之恩,哭诉伴嫁姑娘、姐妹之间的离别之情,更多的是表达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,以及对美满婚姻的向往。伴嫁哭嫁歌曲调淳朴简洁,旋律优美动听,节奏感很强。演唱时均无乐器伴奏,演唱形式有独唱、齐唱、对唱、轮唱、边说边唱、边舞边唱、哭唱、骂唱等。

益阳民俗之益阳弹词
    益阳弹词俗称“道情”或“月琴戏”。清嘉庆年间自长沙传人。艺人演唱时,一般以茶社为基地;有时也为婚寿喜庆之家演出助兴。内容以劝善方面的居多,杂以旧的礼教,谓之“怀抱月琴,口吐圣贤”。1926年,益阳王典山等发起成立“湘子会”,参加的艺人遍及全区。每年农历二月十三均于益阳县城聚会,用以纪念韩湘子诞辰。弹词演唱时,分说白、表白、说唱、表演4种,语言通俗易懂,唱词合辙押韵。著名曲目有《双风奇缘》、《月唐演义》等。新中国成立后,益阳弹词艺人一方面演唱传统曲目,一方面创作《林海雪原》、《江姐》、《雷锋》等新的唱本,并在演唱形式上进行革新。1957年,李青云在两人对唱的基础上加进小锣,创造“三响”联唱弹词新形式。1979年,又有艺人于演唱时再加进三弦、二胡、扬琴等器乐,表现力更加丰富。盲人曲艺亦有发展,益阳市盲人曲艺组是全国盲人先进集体,言艺人谭水利曾代表该组赴北京参加全国盲人聋哑人先进代表会议。

益阳民俗之地花鼓
    地花鼓又称“对子花鼓”。清同治年间开始在益阳流行。多于春节或重大喜庆节日演出。分一旦一丑单花鼓,二旦一丑双花鼓和多且一丑或多旦多丑群花鼓几种。当地人称丑为“小花脸”或“三花脸”,头戴无边草帽,系白裙,执青折扇,演出时多走矮子步。旦着彩衣裙,戴凤冠,演出时一手舞巾,一手舞扇,多走摇步、膛步、云步和闪步。向有“旦角风摆柳,丑角巴地梭”的说法。最具特色的舞蹈组合动作为“车窝子”,分为单双窝子、滚筒窝子、阴阳窝子等数种。按音乐分,又有弦子花鼓和唢呐花鼓两种。伴奏乐器以锣鼓、唢呐和大筒为主,唱词多为七字句。主要曲目有《望部》、《对花》、《十锈》、《送子》、《挨角》、《比古》、《月照山》等。地花鼓表演时,四周围以龙舞者叫围龙花鼓。新中国成立后,经过挖掘整理,益阳的地花鼓有较大创新。1963年,地区群众艺术馆编印地花鼓专辑,供各县、市选用。1980年,益阳市举办地花鼓专业人员培训班,通过广泛征集和整理,编成《益阳地花鼓》专辑,收有《十杯酒》、《拖地板》、《红灯歌》等26个曲目。安化县创作的《老伴瞧山》、《偏偏爱你作田哥》等,深受群众欢迎,曾获湖南省文化厅嘉奖。 

益阳民俗之猫舞
    猫虎形状相似,故猫舞又称“虎舞”,流行于桃江县。表演时,由一儿童扮“虎”,身着虎皮纹衣裤,头戴虎盔;另一成年男子扮“武士”;手持钢叉,“虎”由钢叉导引,每逢入户,即翻跟斗跃人堂屋,而后尽情翻舞,或随叉跳跃,或依叉伏地;周围则由另一部分人表演拳、刀、枪、棒,各显身手。两者相互配合,十分热闹。到表演结束,“武士”举叉指向门外,“虎”即伏叉上,由“武士”托着跨出大门,以示伏“虎”取胜。

益阳民俗之龙舞
    俗称“耍龙灯”。春节、元宵或其他重大喜庆节日时流行。益阳境内流行的“龙”,多用竹木布纸彩扎,有9~15节不等,每节皆置木柄,舞动时人各1柄,前有彩球引路,作龙戏珠状。龙舞分“翻龙”∫绞龙”两种。舞动时,锣鼓、鞭炮齐鸣,气氛热烈。另外还有两种“龙”,一为龙身较长、节数较多的“摆龙”,节内燃灯,只摆不舞;一为稻草编扎的“草龙”,表演者多为少年儿童。20世纪80年代后,随着文化事业的全面开禁,益阳各种“龙灯会”“龙舞赛”频频举行,重大节日时尤甚。但沿袭旧法者多,创新者少。

益阳民俗之狮舞
    俗称“耍狮子”。按地域分,流行于益阳、沅江一带的称“木柄狮”,狮头狮尾各由两节木柄构成,表演时由两名举柄者随“狮”前耍珠人频频舞动;流行于安化、桃江及南县西部一带的称“武狮子”,表演动作激烈,融健身、娱乐为一体,表演者身着彩裤彩袜,蒙于布制“狮”身内,紧跟手持兵器的导舞者激烈起舞,时而翻腾,时而跳跃,并作搔痒、舔毛、跌扑、打滚、登高、腾转等多种动作,惟妙惟肖,惊险动人;流行于桃江县马迹塘一带的称“硫磺狮子”,每年元宵节出舞,先拜关帝,谓之“发猖”;再串村走户,边舞边焚硫磺,以期“避邪驱瘟”;流行安化县的称“罗汉狮”,造型福态,逗狮者戴罗汉头套,手持蒲扇,“狮子”舞步迟钝,两者相戏,诙谐有趣;流行于桃江、安化山区的称“讨米狮”,造型与动作均较简单,多在春节时串村走户,以送吉利为名讨得赏赐。